业绩严重注水的稀土

创建时间:2010-11-02 10:28

                    记者 凌华薇 《财经》杂志(2003年5月23日)

                       中国财经信息网 http://www.cfi.net.cn/ 

  来自国内稀土界专家和文献的数据清楚地表明,指认中国稀土的账目虚假问题并不复杂

  困扰着香港会计师和证券监管部门的中国稀土财务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中国的稀土行业如此之小,同业之间几乎并无秘密可严。只要查阅稀土行业有关资料,无论从和中国稀土原来的自述或是同行业内的横向比较,或是从其年报推算的各种专业数据,都可清晰地指向一点:中国稀土为达到上市目的业绩严重注水。

  自述与年报自相矛盾

  在1999年中国稀土的招股书中,该公司1996年~1999年前四个月的稀土销售额以人民币计分别为:2.3478亿元、2.7977亿元、3.0775亿元和1.0332亿元。中国稀土于1999年10月15日顺利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以每股0.93港元筹得资金1.2亿港元。

  正是这样一份漂亮的业绩,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怀疑。根据江苏稀土办统计,1998年全江苏稀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4亿元。其中包括了比较大的企业有七八家,江阴加华、溧阳方正、中国稀土等国内稀土骨干企业都在其列,而溧阳方正一向比中国稀土的销售收入高,中国稀土怎么可能一家就独占了3亿元之多呢?

  在1998年,当时还叫叫宜兴新威的同一家公司还是这样对外自我介绍的:“宜兴新威集团公司……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5亿元,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该公司稀土分离厂……年产值为1.5亿元左右,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稀土冶炼厂生产六大类稀土金属,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创汇100万美元以上;威尔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产值8000万元左右。”

  上述文字出自《中国稀土企事业大全》第146页。该《大全》由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和全国稀土信息网于1998年9月编辑出版。内容均由各企事业自己向全国稀土信息网提供。该书不公开出售,但在稀土行业内尽人皆知。

  从自述中我们看到,中国稀土的稀土产品工业产值(而非销售收入)不到2亿元。按业内一般“工业产值”与“销售收入”数据推算,中国稀土的稀土部分的年销售收入充其量只有1亿多元,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相去甚远。

  技术指标露了马脚

  较之云山雾沼的销售额,更容易分辨真伪的是技术指标。

  中国稀土招股书分别披露了其两大业务稀土和耐火材料的销售收入和员工数,只要将稀土的销售收入除以实际生产员工数,即可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人均劳动生产率:1996年为67.1万元/年·人,,1997年为79.9万元/年·人,1998年为87.9万元/年·人, 1999年为88.6万元/年·人 (将前四个月处理为年)。这样一组数据,40多年来我国的稀土企业还没有一家达到过!

  对比行业内最大的几家稀土企业事实就更加明了。包括1997年在国内上市的“稀土高科”、国内外著名的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其人均劳动生产率目前都在20万元~30万元/年·人。一位稀土界的老专家就是从习惯性地计算人均劳动生产率数据开始,吃惊地发现了中国稀土的疑点。

  同样的疑点还可从另一个技术指标——稀土回收率上找到。根据招股书,中国稀土年处理3000吨REO,可以计算出宜兴新威的稀土回收率(以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各年度分别为63.87%、90.47%、95.40% (1999年不计在内),后两年的数字突飞猛进!业内专家称,如果从全国水平来看1996年数字显然更接近事实。因为根据行业常识,同类企业稀土回收率一般能达到70%就已相当不错,最好的也不过80%左右。因为稀土生产(内有15个单一稀土元素混合共存,需一一分离,再提纯到所需纯度)是一个较复杂的化工处理过程,大大小小有十多道操作工序,每道工序不可避免有损失,90%几乎为理论回收率。中国稀土怎么可能达到90%甚至95%?

  在顺利上市后,中国稀土此后的年报则越来越简短和不透明,比如REO年销售量、准确的员工数、具体产品的产量均不再披露。

  协会排名道出真相

  位于上海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原为稀土行业1994年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后隶属于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成为官方组织。该协会出版的月刊《稀土企业与市场》每年都会对各企业的产销、出口创汇进行排名。据此排名,人们可以清晰得看到中国稀土的真实位置。

  该刊的数据来源均是由各企业按月向协会自报,按年总结自报,协会将数字会总后上报给国家计委稀土办和国家经贸委的企改司以及位于北京的稀土学会。这套数据在业内人士看来,具有相当的连续性、可比度和可信度。1999年后,协会不再进行公开排序,但每年的统计一直继续进行和上报。直到2003年受政府机构改革影响,协会才失去“法律上的”官方地位。

  根据这本《稀土企业与市场》杂志1997年6月第3期(总第16期)和1998年第2期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稀土(在行业内被简称为“宜兴”)在业内的位置,也可从公开了解到的其他企业的销售、创汇情况,判断中国稀土1997年~1998年间实际的销售规模。

  显然1996年和1997年中国稀土在行业内属于十强之列,但排名靠后。其年销售额可从公开查到的其他稀土企业的销售收入中获得大概的区间。结合排序情况不难判断,中国稀土1996年~1998年稀土产品的销售收入至多就在1亿元上下,决达不到招股书中所称的3亿元上下!

  差不多相同的数据在其同行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1999年披露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到。据此可以看到,中国稀土(即宜兴新威)1998年销售收入为9452万元,为业内八家骨干企业之末。

  重重疑虑之下,记者采访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嘉楠。许的案头就摆着一份各稀土企业销售情况的统计。其中中国稀土2000年度稀土部分营业额1.46亿元,2001年1月至7月营业额9180万元,2001年全年为1.48亿元。

  然而中国稀土同时向投资者公开的2000年报中,却宣称稀土部分销售额高达3.9亿元。2001年中报亦称这一数字又有上升,半年高达2.27亿元,2001年全年为4亿元——中国稀土同时炮制两套数字时,几乎毫无顾忌!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