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中国稀土要谨防舆论误导

创建时间:2015-11-16 06:13

作者:窦学宏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表现出异乎寻常地关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稀土热。无论是专业稀土工作者,还是满怀爱国激情的网民网友,围绕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针对稀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合理控制稀缺的稀土品种出口,WTO稀土诉讼案、打击黑色稀土产业链和稀土走私,如何通过产业整合实现集约化,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争得价格话语权等众多敏感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不乏有热议稀土的好文章。大家从关怀爱护我国稀土产业出发,对我国独具优势迅猛发展的稀土产业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然而,笔者发现,也常常出现一些报道不实的稀土假新闻,特别是有些不负责任的稀土评论,至今仍大量见诸于媒体,甚至主流媒体。而建立在失实资料基础上的一些错误评论,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进而造成舆论误导,严重干扰了我国稀土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舆论误导一:禁止稀土出口

早在20089月,《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应立即禁止稀土出口》(署名北京大学博士青岩)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认为我国出口稀土损害了国家利益,是个严重错误,而且既然提出立即禁止,就带有紧急呼吁的意思。由于北京大学有著名的徐光宪院士及其稀土研究团队。而这篇文章又署名为北大博士,容易被误读成是位北京大学的稀土专家,这自然引起了某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纷纷转载和热议。附和支持禁止稀土出口者甚众 。但我国稀土产业界并不赞同,但也并不回应,因为出不出口稀土由国家政策决定,而国家主管部门一直允许合理的稀土出口,也一直在打击非法的稀土走私。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别说禁止,就连限制稀土出口都违背了我国加入WTO遵守国际规则的承若,最后我们在WTO稀土案中以败诉收场。

舆论误导二:中国稀土贱卖白菜价

我国稀土卖了白菜价曾是一种盛行说法,是指责稀土贱卖糟得很最为形象生动的表述。这种议论一度充斥了大众媒体。但这种稀土卖了白菜价论(甚至)的声音并非来自稀土行业内部,更非来自稀土专家。因为是不是卖了白菜价和该不该卖白菜价只有稀土行业自己清楚。

笔者认为,稀土贱卖白菜价论并非出自稀土界人士之口。因为稀土界人士都知道,稀土产品门类众多,有稀土矿石、稀土粗精矿、稀土富渣和混合镧铈之类的低端产品,也有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之类的中端产品,还有高纯稀土及稀土功能材料等高端产品,其价格相差很大。何况稀土包括17种金属元素,有在矿物中丰度极高的镧铈镨钕钇,也有稀缺的铽镝铥镱镥,不同类别价格相差极大。怎么能笼统地说稀土卖了白菜价

白菜价也不能一概而论。低端产品如轻稀土精矿和镧铈混合物,卖价就是不高,国外亦是如此(如美国早期出口稀土)。而离子型稀土精矿(REO92%)和高纯单一稀土产品从来就没有卖过白菜价

贱卖固然减少了稀土产业收益,但却大大提高了稀土产品的性价比,有利于取代传统的低性价比材料,更好地发挥了稀土的神奇功能,进而促进稀土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促使我国诸多新材料产业的升级换代。贱卖和出口也并非都是亏本生意,我国稀土行业已涌现出不少拥有上亿资产的正规稀土民营企业。稀土出口价格一般也比国内高30%以上。

舆论误导三:稀土资源枯竭论

2010年第23期的《半月谈》发表了一篇我国稀土遭贱卖资源储量仅够10的文章(记者杨骏)。近年来,这类我国稀土资源即将枯竭论,在媒上体大量出现并炒作得很有声势。

尽管有关稀土储量统计方法不同,并处于动态变化,但存在数出多门,说法不一,不同部门的统计差异。特别是经过媒体各自所需的炒作,造成众说纷纭,认识混乱。但无论我国和国外,都并不存在稀土资源枯竭问题。

1992年邓小平曾讲"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

我国已故著名稀土地采选专家侯宗林教授(曾任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院长和中国稀土学会地采选专业委员会主任),于2001年发表的《中国稀土资源知多少》一文称,经国家储委批准的我国稀土工业储量达7130 万吨,占世界稀土工业储量12830万吨的55%。

关于世界稀土资源储量和我国所占比例的数据由于出处不同,难以统一。中国稀土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稀土学会年鉴》(20022010)本着国内数据引用国内文献,国外数据引用国外资料的原则,我国稀土工业储量为5200万吨(REO),占世界45%

201223日温家宝总理在广州和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座谈时说我国稀土占世界储量不到50%”应该是引用了占百分之四十几的数据。不然就应该说占世界储量不到40%”不到30%”

2012613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题为资源分布及开发概况的文章称截止到2011年,全球稀土储量估计为1.1亿吨(REO),中国占比超过48%

而同年6月发表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则指出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说我国 “2009年储量是1859万吨REO( 占世界23%)”

都有一定的权威性,究竟哪个可信呢?且不说国内外一直在发现新的稀土资源,仅根据现有储量和需求量推测,中国稀土资源决不是仅够10即将枯竭,而是可以开发数百年。从全世界稀土资源储量和消费量看,稀土都属于长应用寿命的金属元素。

舆论误导四: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

20111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稀土保卫战》(编著者王珺之)的书,该书认为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作为一名从事工作50多年的老稀土人,笔者认为这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成果的全盘否定。

众所周知,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固然是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基础,但推广应用是我国发展稀土产业的一贯方针,因为有应用才会有市场,稀土应用是拉动稀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大力发展稀土应用,特别是稀土新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才能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从稀土产量和用量看,稀土都是个小产业,世界年用量约12—15万吨。但正如我国著名稀土专家卢忠效所说,稀土的主要价值在于他们的应用辐射效益,一般稀土产品与高端应用材料的价值比约为1:100,更不要说还有巨大的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稀土产品满足了世界90%以上的需求,但其中的60%却是用于国内市场。稀土在钢铁和有色冶金、石油催化裂化、玻璃陶瓷、塑料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钕铁硼永磁、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合金等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等,用量都居世界前列。稀土为我国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特别是发展电子信息等现代新型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和国防军工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说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是完全错误之论。

舆论误导五:关于WTO稀土案败诉

我国于200112月,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迈出改革开放新的一步。但我们稀土产业却并未真正做好思想准备,没有在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的新形势下, 认真研究原有的稀土政策是否符合WTO规则, 进而做好政策调整。

早在1998年我们就已推出稀土出口配额政策。开始,在能基本满足稀土需求的前提下,美日欧等西方国家并未上诉中国违规。直到20123月,首先是日本上诉中国的稀土出口配额政策违规,进而联合美国和欧盟向WTO争端解决委员会提出专家组仲裁申请。到2014326日,WTO公布了专家组报告,裁定我国涉案违规,历时整整两年。

WTO案申诉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是否符合WTO规定成员方采取的是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且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措施同时实施。尽管我国对于败诉表示遗憾,但还是接受了这个裁定,于2015年取消了出口限制。

对此,国内一直众说纷纭。但许多议论延续了过去的禁止稀土出口论的思维,认为败诉是国外强加给我们的,是一种经济侵略。还有文章(作者马钟成)称从稀土保卫战失利看丧权辱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国败诉是奇耻大辱稀土保卫战失利的直接罪魁是中国《入世议定书》,甚至有篇从我国稀土案败诉看卖国的后果”(红歌会网,2015427) 公然把卖国的罪名,指向政府和国家领导人。

舆论误导六:关于中国稀土保卫战

20111月,《中国稀土保卫战》一书尽管提出了诸多稀土热点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和探讨,但书中许多观点和论据却多来自国内外媒体流传的误导之说。其核心观点是,由于中国在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战略规划和统筹安排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必须打一场中国稀土保卫战

我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稀土战略资源保护,曾出台把离子型稀土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等相关的稀土政策。这里强调的保护性开采是避免由于乱采滥挖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保护保卫虽然一字之差,含义却有所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由于遭受侵略而必须打一场保卫战。其实质是否定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稀土出口政策和加入WTO的改革开放决策。该书编者在该书后记中也承认中国稀土保卫战这个口号,追本溯源来自于2008年的中国应立即禁止稀土出口一文。

类似的误导舆论还有很多,诸如稀土制洋论、稀土军事制喉论稀土该卖黄金价日本把够用几十年的稀土囤积海底等等。这些舆论由于打着爱国主义旗帜,充满政治色彩,颇具迷惑性,对许多对于稀土科学和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历史不甚了解的民众,尤其是大众媒体产生了严重的误导,甚至绑架。这些舆论误导。一方面严重干扰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也为西方恶意攻击、给我国抹黑提供了一定的口实并造成麻烦。WTO稀土案败诉就是明显的一例。

毛主席提倡我们要奋发图强,而不是愤发图强。笔者衷心希望我们具有爱国之心的稀土愤青们,还是作稀土奋青为好。希望不要行外指导行内,外行指导内行,而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的方针,把我国的稀土事业办得更好。

 


浏览量:0